【投笔从戎文言文及释义】“投笔从戎”是一个出自《后汉书》的成语,用来形容人弃文就武、立志报国的精神。这一典故源于东汉时期的班超,他原本是文职官员,后来弃笔从军,立下赫赫战功,成为著名的军事家和外交家。本文将对“投笔从戎”的原文进行整理,并附上详细释义,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。
一、文言文原文
> 《后汉书·班超传》
> “超曰:‘大丈夫无它志,但当效傅介子、张骞立功异域,以取封侯,安能久事笔砚间乎?’遂弃官归家。”
这段话的意思是:班超说:“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,只要能像傅介子、张骞那样在异域建立功业,取得封侯之位,怎么能在笔墨之间虚度一生呢?”于是他辞去官职,回到家中。
二、释义总结
| 原文 | 释义 |
| 投笔从戎 | 指放弃文职工作,投身军旅,表示立志报国、建功立业的决心。 |
| 大丈夫无它志 | 大丈夫不应该有其他志向,意指应有远大的抱负。 |
| 效傅介子、张骞 | 傅介子和张骞都是西汉时期出使西域、建立功业的著名人物,班超以此为榜样。 |
| 立功异域 | 在边远地区或异国建立功勋。 |
| 以取封侯 | 为了获得封侯的爵位而努力。 |
| 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| 怎么能在笔墨纸砚之间度过一生呢?表达对文职生活的不满。 |
| 遂弃官归家 | 班超最终辞去官职,回家准备从军。 |
三、文化意义与启示
“投笔从戎”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,更是一种精神象征。它体现了古代士人追求理想、不畏艰难、勇于改变命运的信念。班超的故事激励了无数后人,尤其是在国家危难之际,鼓励人们勇敢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,为国家、民族贡献力量。
此外,“投笔从戎”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对“文武兼修”的重视。虽然文人通常以治学、写作为主,但在关键时刻,他们也能挺身而出,展现另一种人生价值。
四、现代应用
在现代社会,“投笔从戎”常被引申为一种人生选择的象征,比如:
- 学生毕业后选择参军,实现保家卫国的理想;
- 职场人士放弃稳定工作,投身创业或公益事业;
- 作家或学者转向实际工作,参与社会建设等。
这些行为都体现了“投笔从戎”中蕴含的勇气与担当精神。
五、结语
“投笔从戎”不仅是历史上的一个典故,更是中华文化中关于志向、责任与人生选择的重要体现。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一故事,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,坚定理想,勇敢面对人生的每一次选择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