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挥泪斩马谡的故事】“挥泪斩马谡”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一个极具戏剧性的历史事件,出自《三国志》和《三国演义》。这个故事讲述了蜀汉丞相诸葛亮因马谡在街亭之战中指挥失误,导致战败,最终不得不下令处死马谡的经过。这一事件不仅体现了诸葛亮对人才的严格要求,也反映了他为国为民的忠诚与无奈。
一、故事总结
马谡是蜀汉的重要将领,才华横溢但缺乏实战经验。在诸葛亮北伐期间,他被委以重任,负责镇守战略要地街亭。然而,马谡没有听从副将王平的建议,选择在山上扎营,结果被魏将张郃击败,导致蜀军全线溃败。此战失败后,诸葛亮虽痛心疾首,但为了维护军纪和蜀汉政权的稳定,最终决定处死马谡。临刑前,诸葛亮流下眼泪,表现出对这位昔日爱将的惋惜与无奈。
二、关键信息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故事名称 | 挥泪斩马谡 |
出处 | 《三国志》、《三国演义》 |
主要人物 | 诸葛亮、马谡、王平、张郃 |
时间背景 | 三国时期,蜀汉建兴六年(228年) |
背景原因 |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,意图夺取中原 |
马谡任务 | 守卫街亭,防止魏军南下 |
失败原因 | 马谡不听劝告,轻敌冒进,战术错误 |
结果 | 街亭失守,蜀军撤退,马谡被斩 |
诸葛亮态度 | 痛心不已,挥泪处决,体现严明军纪 |
历史评价 | 体现诸葛亮治军严谨,也反映人才选拔的困难 |
三、简要分析
“挥泪斩马谡”不仅是军事上的失败,更是一个关于责任、忠诚与牺牲的故事。马谡的失败并非完全出于恶意,而是因为过于自信和缺乏实战经验。而诸葛亮的“挥泪”,则表现了他对人才的珍惜与对国家大义的坚持。这个故事在后世被广泛传颂,成为历史上“法不容情”的经典案例之一。
通过这个故事,我们可以看到:即使是智者如诸葛亮,也会在用人上犯错;而真正的领导者,必须在情感与理智之间做出艰难抉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