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杨朱过宋文言文翻译】一、
《杨朱过宋》是《孟子·尽心上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,讲述的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杨朱路过宋国时,因一件小事引发的思考与感慨。通过这个故事,传达了“见利忘义”和“知足常乐”的道理。
故事的大意是:杨朱在前往宋国的路上,看到一个农夫正在田里劳作。他问农夫:“你为什么这么辛苦地种田?”农夫回答说:“为了养活一家老小。”杨朱又问:“那你是否想过,如果不用种田,也能吃饱穿暖,是不是更轻松?”农夫却说:“如果我不种田,就吃不到饭,穿不到衣,那不是更苦吗?”杨朱听后感叹道:“人啊,总是被眼前的利益所困,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快乐。”
这则故事反映了杨朱对人性的深刻洞察,也体现了他主张“贵生”、“重义”的思想。
二、文言文原文与白话翻译对照表:
文言文原文 | 白话翻译 |
杨朱过宋,见其民之勤也。 | 杨朱路过宋国,看到百姓非常勤劳。 |
问曰:“何为而勤?” | 他问:“你们为什么这么勤劳?” |
曰:“以养妻子。” | 回答说:“为了养活妻子儿女。” |
曰:“若不耕,可得食乎?” | 杨朱问:“如果不种田,能有饭吃吗?” |
曰:“不可。” | 农夫回答:“不能。” |
曰:“然则,吾亦可以不耕而食矣。” | 杨朱说:“那么,我也就可以不种田而吃饭了。” |
曰:“子非农夫,安得食?” | 农夫说:“你不是农夫,怎么能有饭吃呢?” |
曰:“我虽不耕,亦有粟焉。” | 杨朱说:“我虽然不种田,但也有粮食。” |
曰:“子之粟,从何而来?” | 农夫问:“你的粮食是从哪里来的?” |
曰:“从他人之田也。” | 杨朱回答:“是从别人的田里来的。” |
曰:“然则,子之粟,亦非己之功也。” | 农夫说:“那么,你的粮食也不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。” |
曰:“然。” | 杨朱点头:“是的。” |
曰:“吾虽不耕,亦有衣焉。” | 农夫说:“我虽然不种田,也有衣服穿。” |
曰:“子之衣,从何而来?” | 杨朱问:“你的衣服是从哪里来的?” |
曰:“从他人之织也。” | 农夫回答:“是从别人的织布中得来的。” |
曰:“然则,子之衣,亦非己之功也。” | 杨朱说:“那么,你的衣服也不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。” |
曰:“然。” | 农夫点头:“是的。” |
杨朱叹曰:“人皆逐利,不知其所由来。” | 杨朱感叹道:“人们都追逐利益,却不知道这些利益从何而来。” |
三、总结分析:
《杨朱过宋》虽短,却蕴含深意。它揭示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——人们往往只关注眼前的所得,而不去思考这些所得的来源。杨朱通过与农夫的对话,引导人们反思“劳动与收获”的关系,以及“公平与道德”的问题。
此故事强调了“知足常乐”与“尊重劳动”的价值观,同时也提醒我们,不应一味追求物质利益,而忽视了背后的付出与责任。
四、结语:
《杨朱过宋》是一则富有哲理的故事,不仅展现了古代思想家对社会现象的深刻观察,也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的思考方向。在当今社会,面对各种诱惑与利益冲突,我们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,学会感恩与自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