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太史公书又称什么】《太史公书》是古代中国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,它不仅在中国历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,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和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本文将从名称来源、作者背景、内容特点以及后世称谓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展示相关信息。
一、
《太史公书》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,全书共130篇,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。由于该书在当时并未使用“史记”这一名称,而是被称为《太史公书》,因此也被称为“太史公之书”。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部书逐渐被世人称为《史记》,成为“二十四史”中的第一部。
“太史公”是司马迁的官职称号,他在汉武帝时期担任太史令,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和历史记录。因此,他的著作被称为《太史公书》,既是对作者身份的尊重,也是对其学术地位的认可。
《太史公书》不仅是历史资料的汇编,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文学价值的作品。其语言生动、人物刻画鲜明,被誉为“史家之绝唱,无韵之离骚”。
二、表格:《太史公书》相关知识汇总
项目 | 内容 |
正式名称 | 《史记》 |
原始名称 | 《太史公书》 |
作者 | 司马迁(西汉) |
完成时间 | 约公元前91年 |
体例 | 纪传体通史 |
总篇数 | 130篇 |
记载范围 | 黄帝至汉武帝时期(约3000年) |
主要组成部分 | 本纪、表、书、世家、列传 |
别称 | 《太史公之书》、《太史公记》 |
后世影响 | 被列为“二十四史”之首,对中国史学与文学影响深远 |
特点 | 文笔生动、人物形象鲜明、史料丰富 |
三、结语
《太史公书》作为中国古代史学的重要里程碑,不仅记录了丰富的历史信息,还展现了司马迁卓越的史学思想与文学才华。虽然它最初被称为《太史公书》,但后来被广泛称为《史记》,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不可替代的经典之作。通过了解其名称的由来与演变,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部伟大著作的历史价值与文化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