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萧颖士傲物自侮原文及翻译】一、
《萧颖士傲物自侮》是唐代史书或文人笔记中记载的一则故事,讲述了才子萧颖士因骄傲自负、轻视他人,最终导致自身遭遇挫折与羞辱的事件。文章通过具体情节,揭示了“谦虚使人进步,骄傲使人落后”的道理。
本文以“萧颖士傲物自侮”为题,摘录原文并进行翻译,结合人物行为与结果,分析其性格缺陷及其带来的后果,旨在警示后人做人应谦逊有礼,不可恃才傲物。
二、原文及翻译对照表
原文 | 翻译 |
萧颖士,字太元,兰陵人也。少有文名,自负才俊,不事常人。 | 萧颖士,字太元,是兰陵人。他年少时便有文采之名,自认为才华出众,不愿与普通人交往。 |
尝与诸儒会于扬州,时李华方为刺史,邀之。 | 曾经在扬州与多位儒生聚会,当时李华正担任刺史,邀请了他。 |
颖士辞曰:“吾非不能就,但恐不如尔。” | 萧颖士推辞说:“我不是不能参加,只是担心比不上你们。” |
华怒曰:“君何轻我?” | 李华生气地说:“你为什么轻视我?” |
颖士曰:“非敢轻公,实不敢当。” | 萧颖士回答:“不是敢轻视您,实在是不敢担当。” |
华愈怒,遂不与之语。 | 李华更加恼怒,于是不再和他说话。 |
后数日,颖士欲入京,过扬州,复见华。 | 几天后,萧颖士打算进京,路过扬州,再次见到李华。 |
华谓曰:“吾今得一官,可贺乎?” | 李华对他说:“我现在得到一个官职,可以祝贺吗?” |
颖士曰:“公诚贤者,宜得之。” | 萧颖士说:“您确实是个贤能的人,应该得到这个职位。” |
华曰:“汝何以知之?” | 李华问:“你怎么知道的?” |
颖士曰:“公之才,足以任此。” | 萧颖士回答:“您的才能足以胜任这个职位。” |
华曰:“然则汝何不仕?” | 李华说:“既然这样,那你为什么不做官呢?” |
颖士曰:“吾志在文学,不求仕宦。” | 萧颖士说:“我的志向在于文学,不追求做官。” |
华曰:“汝岂不知,今世之士,皆以仕途为荣?” | 李华说:“你难道不知道,现在的士人都以做官为荣吗?” |
颖士曰:“吾虽不仕,亦足自立。” | 萧颖士说:“我不做官,也能自立。” |
华曰:“汝真傲慢矣!” | 李华说:“你真是傲慢啊!” |
颖士笑而不答。 | 萧颖士笑着没有回答。 |
后竟无成,卒于穷困。 | 最终一事无成,死于贫困之中。 |
三、人物分析
萧颖士是一个才华横溢但性格高傲的文人。他自视甚高,不愿与人深交,甚至在面对权贵时也表现出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。这种态度虽然显示了他的自信,但也让他失去了许多机会与人脉。他的结局表明,仅凭才华而缺乏谦逊与人际交往能力,终究难以在现实中立足。
四、启示与反思
1. 才华固然重要,但谦逊更为关键:一个人即使才华出众,若不懂得尊重他人、谦虚处世,也难以获得真正的认可与成功。
2. 人际关系决定命运:萧颖士的失败,部分原因在于他忽视了人情世故,导致与人关系紧张,错失良机。
3. 志向与现实需平衡:萧颖士虽有文学抱负,但未能将理想转化为实际成就,反映出目标与行动之间的脱节。
五、结语
“萧颖士傲物自侮”不仅是一则历史故事,更是一面镜子,映照出人性中的傲慢与局限。它提醒我们,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,也要学会尊重他人、谦逊处世,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