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绂读音和意思】“绂”是一个较为少见的汉字,但在古代文献或特定语境中仍有使用。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读音与含义,以下将从读音、基本释义、用法及常见搭配等方面进行总结,并通过表格形式清晰呈现。
一、读音
“绂”的拼音是 fú,声调为 第二声(阳平)。
二、基本释义
1. 古代系在印纽上的丝绳:在古代,官员佩戴官印时,通常会用一条彩色的丝带系在印纽上,称为“绂”。这种丝带不仅具有装饰作用,也象征着身份地位。
2. 古代贵族或官员的服饰装饰:在某些场合,“绂”也可指代一种用于装饰的丝织品,常用于礼服或朝服上,以显示身份等级。
3. 引申义:权柄、权力:在一些文学作品中,“绂”也被用来象征权力或职位,如“执绂”表示掌握权柄。
三、用法与搭配
- 执绂:指掌握权力或担任重要职务。
- 佩绂:佩戴官印上的丝带,表示任职或受封。
- 紫绂:紫色的丝带,常用于高级官员的服饰。
- 朱绂:红色的丝带,多用于朝廷命官的礼服。
四、常见出处
- 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四牡騑騑,六辔如组。……彼美孟姜,洵美且都。……”
- 《汉书·王莽传》:“天子有六绂,诸侯有五绂。”
- 古代诗词中也常出现“绂”字,如“青袍已负千金诺,紫绂犹悬五色章”。
五、总结表格
项目 | 内容 |
拼音 | fú |
声调 | 第二声(阳平) |
基本释义 | 1. 官印上的丝带; 2. 官员服饰装饰; 3. 权柄、权力 |
常见用法 | 执绂、佩绂、紫绂、朱绂 |
文化象征 | 身份、地位、权力 |
出处举例 | 《诗经》、《汉书》、古诗词等 |
六、结语
“绂”虽然不常出现在现代汉语中,但在古代文化中有着重要的象征意义。它不仅是官印的附属物,更承载着身份与权力的象征。了解“绂”的读音与含义,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献和传统文化中的表达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