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包身工全文与讲解】《包身工》是夏衍于1936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,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“包身工”这一特殊群体的悲惨生活。文章通过细致的描写和生动的叙述,揭示了旧中国工厂制度对劳动者的压迫,尤其是女性工人的苦难境遇。
一、文章
《包身工》以第一人称视角,讲述了作者在纺织厂中亲眼目睹的“包身工”们的生活状况。这些工人大多是来自农村的年轻女性,她们被工厂主或中间人以“包身”的形式签订合同,失去人身自由,长期受雇于工厂,工资全部由工厂控制,无法自行支配。
文章详细描写了包身工的工作环境、作息时间、待遇情况以及她们所遭受的非人待遇。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人物故事,展现了那个时代底层劳动者所承受的痛苦与无奈。
二、关键内容归纳(表格)
项目 | 内容 |
作者 | 夏衍 |
创作时间 | 1936年 |
文体 | 报告文学 |
主题 | 揭露包身工制度下劳动者的悲惨生活 |
背景 | 旧中国工业发展时期,工人处于极度剥削之下 |
核心人物 | 年轻女性包身工(如芦柴棒等) |
工作环境 | 潮湿、阴暗、拥挤的工厂车间 |
工作时间 | 长时间劳动,无休息时间 |
工资待遇 | 工资被工厂掌控,几乎无法使用 |
压迫方式 | 身体虐待、精神压迫、经济剥削 |
作者态度 | 深切同情,揭露黑暗现实 |
社会影响 | 引发社会关注,推动劳工权益保护意识 |
三、文章意义与价值
《包身工》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,更是一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社会记录。它通过真实的案例和细腻的描写,唤起了人们对劳动权益的关注,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公与腐败。这篇文章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,提醒人们珍惜今天的劳动保障制度。
四、结语
《包身工》以其深刻的现实批判性和强烈的感情色彩,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。它不仅是对过去一段历史的回顾,更是对今天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深刻反思。通过这篇文章,我们能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劳动尊严的重要性,以及维护劳动者权益的必要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