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完璧归赵的主人公是】“完璧归赵”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典故之一,出自《史记·廉颇蔺相如列传》。这个成语讲述的是战国时期,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奉命将和氏璧送往秦国,最终成功保护国家珍宝不被掠夺,并将其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的故事。
一、故事总结
在战国时期,赵国拥有稀世珍宝“和氏璧”,秦王得知后假意以十五座城池为交换,企图骗取此宝。赵国大臣蔺相如受命前往秦国交涉。他凭借智慧与勇气,在秦宫中巧妙周旋,不仅揭露了秦王的欺诈意图,还设法将和氏璧安全带回赵国,使秦国未能得逞。这一事件展现了蔺相如的忠诚、机智与胆识,也体现了赵国的外交智慧。
二、人物介绍(表格)
姓名 | 身份 | 主要事迹 | 评价 |
蔺相如 | 赵国上卿 | 完璧归赵,保全和氏璧 | 智勇双全,忠于国家 |
秦王 | 秦国君主 | 假意以城换璧,试图骗取和氏璧 | 阴险狡诈,缺乏诚意 |
和氏璧 | 稀世珍宝 | 被秦王觊觎,最终被蔺相如带回赵国 | 象征国家尊严与财富 |
三、成语含义
“完璧归赵”字面意思是“完整无缺的玉璧归还赵国”。引申为:把原物完好无损地归还原主,常用来形容人做事有原则、讲信用、不贪图利益。
四、历史意义
“完璧归赵”不仅是外交智慧的体现,更是中华民族重视诚信、尊严和正义精神的象征。蔺相如的行为在当时赢得了各国的尊重,也为后来的“将相和”奠定了基础,成为历史上一段佳话。
五、结语
“完璧归赵”的故事虽然发生在两千多年前,但其蕴含的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。它告诉我们:面对强权时,要有智慧与勇气;面对诱惑时,要坚守原则与道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