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竦惧的意思是什么】“竦惧”是一个较为文言的词语,常见于古籍或文学作品中。它由“竦”和“惧”两个字组成,分别表示不同的含义,合起来则表达一种复杂的情绪状态。
一、词语解析
- 竦(sǒng):本义是“高起、耸立”,引申为“惊动、震动”。在某些语境中,也表示“恭敬、肃敬”。
- 惧(jù):意为“害怕、恐惧”。
因此,“竦惧”可以理解为因某种原因而感到惊恐、畏惧,有时也带有一种敬畏、不安的情绪色彩。
二、使用场景与语义特点
词语 | 含义 | 使用场景 | 情绪色彩 |
竦 | 高起、惊动、恭敬 | 古文中常用于描述人的姿态或情绪 | 轻微紧张、敬畏 |
惧 | 害怕、恐惧 | 表达对未知或危险的反应 | 强烈的恐惧感 |
竦惧 | 因震惊或敬畏而产生的恐惧 | 多见于古代文献、诗词、散文 | 混合型情绪(敬畏+恐惧) |
三、例句参考
1. 《后汉书·王符传》:“人情所畏,莫甚于死,故君子不以利害易其节,虽有危难,亦不改其操,是以能安其身而无咎也。若临大变而不失其志,则心无竦惧。”
- 此处“竦惧”表示因重大变故而产生的心理波动。
2. 《三国志·魏书·钟会传》:“会素有才名,士人多归之,然性多疑忌,每有举动,必先自疑,故人多惮之。及至军中,众皆竦惧,不敢轻动。”
- “竦惧”在此表示因对钟会的猜疑而产生的恐惧心理。
四、总结
“竦惧”是一个带有古文色彩的词语,主要表达因外界压力、威胁或内心不安而产生的惊恐与敬畏情绪。它不同于单纯的“恐惧”,而是包含了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,常见于古代文献中,现代汉语中较少使用。
项目 | 内容 |
词语 | 竦惧 |
含义 | 因敬畏或惊吓而产生的恐惧 |
词性 | 动词/形容词 |
出处 | 古籍、文学作品 |
现代使用 | 较少,多用于文学分析或古文研究 |
情绪类型 | 敬畏 + 恐惧 |
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词汇或古文背景,可结合具体文本进行深入分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