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振聋发聩释义】一、
“振聋发聩”是一个汉语成语,常用于形容语言或言论具有强烈的震撼力,能够唤醒人们的思想或意识。该成语源于古代对声音的比喻,强调其效果之大,甚至能让人耳聋后重新听见,因此被用来形容那些具有深刻意义、能够引发深思的话语。
在现代语境中,“振聋发聩”不仅用于文学作品或演讲中,也常被用作对某些观点、事件或社会现象的评价,表示这些内容令人震惊、触动心灵,促使人反思。
以下是对“振聋发聩”的详细释义与相关说明:
二、表格形式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成语名称 | 振聋发聩 |
拼音 | zhèn lóng fā kuì |
出处 | 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此真天子也,吾等皆当伏地称臣。” (注:原典出处多为后世引用,具体出处略有争议) |
字面意思 | “振”指震动;“聋”指听觉迟钝;“发”指唤醒;“聩”指耳聋。 合起来意为:声音大得让人耳聋,也能唤醒沉睡的人。 |
引申含义 | 形容语言或言论极具震撼力,能唤醒人们的觉悟或警醒人们的思想。 |
使用场景 | - 文学、演讲中强调观点的冲击力 - 对社会现象的批评或评论 - 表达对某种思想或行为的强烈反应 |
近义词 | 震撼人心、醍醐灌顶、发人深省 |
反义词 | 空洞无物、毫无新意、平淡无奇 |
例句 | 1. 他的发言振聋发聩,让在场所有人都陷入了沉思。 2. 这部电影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,真是振聋发聩。 |
常见误用 | - 误用于描述声音本身大,而非其影响 - 与“振聋发聩”混淆使用其他类似成语 |
三、结语
“振聋发聩”作为一句富有力量的成语,不仅是语言上的表达,更是一种思想上的冲击。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现实时,应保持清醒和独立思考的能力。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现实生活中的言论,若能真正做到“振聋发聩”,便能真正发挥语言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