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孔子观于周庙原文及翻译启示】《孔子观于周庙》是《礼记·曲礼》中的一篇短文,记载了孔子在参观周朝宗庙时所见所感,借以表达对礼仪制度的重视和对人性、道德的深刻思考。文章虽短,却寓意深远,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。
一、原文
> 孔子观于周庙,有金人焉,三缄其口,而铭其背曰:“古之慎言人也。”
> 孔子曰:“吾知之矣。夫言者,所以扬德也;不言者,所以藏德也。故君子慎其言与行。”
二、翻译
孔子参观周朝的宗庙,看到一个铜制的人像,嘴巴被封住三次,背后刻着铭文说:“这是古代说话谨慎的人。”
孔子说:“我明白了。言语是用来宣扬美德的;沉默则是用来隐藏美德的。因此,君子应当谨慎地对待自己的言语和行为。”
三、
这篇文章通过孔子对“三缄其口”的铜人观察,引申出他对“慎言”这一儒家重要理念的推崇。他强调,言语不仅是表达思想的工具,更是体现一个人品德的重要方式。同时,他也指出,有时候沉默也是一种智慧,能够避免不必要的争端与误解。
四、核心启示(表格形式)
项目 | 内容概要 |
主题 | 慎言与藏德 |
出处 | 《礼记·曲礼》 |
人物 | 孔子 |
场景 | 参观周朝宗庙,看到“三缄其口”的铜人 |
关键语句 | “夫言者,所以扬德也;不言者,所以藏德也。” |
中心思想 | 君子应注重言行,尤其要谨慎言语,避免轻率发言,维护自身德行 |
现实意义 | 在现代社会中,言语仍具强大影响力,学会控制言辞、尊重他人、保护自己 |
文化价值 | 强调儒家“慎言”的思想,影响后世士人行为规范 |
五、结语
《孔子观于周庙》虽然文字简练,但蕴含哲理深刻。它提醒我们,在日常生活中不仅要注重行动,更要慎重对待言语,做到“言必有中,行必有度”。这种思想不仅适用于古代士大夫阶层,对现代人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