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何处惹尘埃的原文及译文】一、
“何处惹尘埃”出自唐代禅宗大师慧能的《坛经》中的一则公案,是佛教禅宗思想中极具代表性的对话之一。该句体现了禅宗“顿悟”思想的核心理念,强调佛性本自清净,不假外求。通过这一对话,揭示了修行者对自我与世界的认知方式。
本文将从原文出处、语境背景、含义解析以及翻译四个方面进行梳理,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,帮助读者更清晰地理解“何处惹尘埃”的内涵及其在禅宗思想中的地位。
二、表格展示
项目 | 内容 |
原文出处 | 《六祖坛经·行由品》 |
原文内容 | “菩提本无树,明镜亦非台。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?” |
作者/出处 | 慧能(六祖),《坛经》为禅宗重要经典 |
语境背景 | 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《涅槃经》,与神秀弟子辩论佛法,提出“顿悟”观点 |
字面意思 | 菩提(觉悟)本来就不是树,明镜台也不是真的镜子。人本性清净,哪里会沾染尘埃? |
深层含义 | 强调佛性本自清净,无需外修;一切烦恼皆因妄念而生,若心无挂碍,则无尘埃可染 |
翻译 | 菩提并不是一棵树,明镜台也并非真正的镜子。人的本性本来就没有一丝污垢,哪里还会沾染尘埃呢? |
思想流派 | 禅宗(南宗)——主张“顿悟成佛”,反对繁琐修行 |
历史影响 | 成为禅宗思想的重要标志,影响后世佛教修行方式和哲学思考 |
三、结语
“何处惹尘埃”不仅是一句诗,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表达。它提醒人们,真正的清净来自内心的觉悟,而非外在的修饰。在纷扰的世间,保持一颗清明的心,便是对“无尘”的最好诠释。
通过本文的整理,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句禅语背后的深意,并在生活中有所启发。